名為「剝皮寮藝條通古街文化節」的節慶,在已經整修幾近完備的萬華剝皮寮歷史街裡展開「混搭-當代藝術展」的活動;而整個歷史老街裡分為兩個部份,一個部份展示此次混搭藝術展,一個則是老街常設的各式文化活動。
老房遇見藝術奇想
「剝皮」寮這區域名號,讓我總忍不住朝「走進來這屋寮就要被剝一層皮」的強盜窩方面多做聯想;原以為這詭異的名號歷史可能和強盜小偷有關,然其稱謂有幾種說法;跨越了清、日治時代的剝皮寮區,已經有200多年歷史,昔時為一商業區域;清朝時,因人們將從福洲載運來的杉木,運送至此剝皮,地名便稱為剝皮寮;但另一說則為為日治時代此處被稱為「北皮寮街」,閩南發音則為「剝皮」,故漸有此稱號。
走進「混搭-當代藝術展」區域,建築高度多約為2樓層,可步行行走的騎樓空間,以磚頭層疊出騎樓柱腳,撐住屋簷拉出修長悠閒的空間;紅磚牆與木窗,突顯老屋古意,室內深長的空間光影曖昧含光,格局雅致稍小的房間,點出舊時簡樸生活意象;窄小的木梯串接二樓層,一踏入便能看見各種當代藝術作品展示其間。藝術家奇想與昔時生活氛圍,果在此時混搭出一種獨特的古今交錯氣息。
參與此次藝術展,共有24個來自國際的藝術家作品,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,是來自台灣的周孟曄作品-「數算、一分鐘、一天一百分鐘」,以1分鐘拍一張照片,一天拍攝100張的結構來創作其作品;藝術家周孟曄用4種不同型態來表達這個藝術創作的完整度:一是展示毛片、二是他在當地拍照時跟居民索取的隨身物品、三是將所有照片剪接成動態影像,並在動態影像旁搭配具有時光消逝感的冰淇淋造型計時器,創作者雖是旁觀者,卻能傳達出在萬華剝皮寮生活的真實感,著實不易。
趣味的另類街景
進入這些老房子時不妨張大眼仔細觀看,其中有一個老房內,一樓後方庭院,有顆老樹橫衝至樓頂,盤根錯結的枝幹好似這房子裡的獨特結構般,緊抓著石塊和磚牆往上攀登;這種景觀也只有在老房子裡才能見識到,因為昔時人會在住處種一顆樹,有「庇佑子孫」的意涵在。
這個老街上近來因為鈕承澤的新戲「艋舺」在此拍攝,如牆上張貼的老舊海報、舊理髮廳舊招牌、老牙科、旅店、飲食店……都是為了要建造昔時生活氛圍的造景,不但未破壞掉老街風貌,反而更添活潑趣味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