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. NOV. 第140期 – 京都生活練習曲

深秋季節,我們來到紅葉正美的話題城市京都,在錦秋詩意中探尋隱藏在京都生活中的文化之美。清晨,換穿和服在世界遺產高台寺裡體驗坐禪與茶道,向清水燒職人學習陶藝、參加熱鬧的陶器祭;和米其林餐廳的名廚一起學做懷石料理、在充滿個性的京都咖啡館裡學習咖啡美學,在青蓮院與建仁寺裡欣賞枯山水庭院之外的國寶藝術,並和能劇老師學一段戲、與京都舞妓一起體驗有趣的茶屋遊戲;入夜後和京都人一起流連在居酒屋,並拎著毛巾泡「錢湯」,感受京都的古典及庶民風情。

秋風漸起滿城古剎流金豔紅
效法古人一同紅葉狩

「紅葉狩」的「狩」字有狩獵之意,意指在深秋山林漸紅時,觀看火紅、燦金、金褐等美麗秋葉。「紅葉狩」也是能劇的劇名,描述一名貴族男子在紅葉絕景之中,窺見一群嬌豔美女在紅葉景中翩舞做樂,心生夢願妄念的故事⋯⋯由此可見11月中旬京都紅葉時節之美,美到能令凡人心盪神馳、難以自抑。

【東福寺】

東福寺建於公元1255年,是京都五大寺院之一,院內風景優美,其中於紅葉時節最有人氣的,莫過於連結本堂與開山堂間的「通天橋」了。從通天橋上眺望腳下「洗玉澗」溪谷內黃、橘、紅三色交錯的大片楓林,景色相當美麗;遊客們也能在橋下溪谷周邊散步,反過來抬頭看那隱藏於楓紅樹影之間的通天橋,感受到的又是另一種紅葉風情。

【永觀堂】

永觀堂本名為禪林寺,因曾經住著一位善心濟貧的永觀和尚,而得名永觀堂。寺裡供奉著一座往左回首的阿彌陀如來像,有「見返阿彌陀」之稱號。

京都人常稱其為「紅葉的永觀堂」,平時遊客不多的這 座寺院在深秋時節成為目光焦點,理由就在那覆蓋著整 座寺院塔頭的美麗紅楓,放眼所及盡是片片飄落的楓 葉,金黃、豔橘、火紅、赤褐⋯.層層堆疊,加上夜間的 點燈活動,多彩的秋色讓人怎樣都看不膩。

 

如墜夢境
聆賞京都舞妓翩舞
體驗有趣的茶屋遊戲

在祇園八坂神社附近的老鋪旅館,一邊品嘗精緻的京風懷石料理、一邊欣賞舞妓與藝妓的優雅舞蹈,席間不時有美麗的舞妓與藝妓前來斟酒,可以與她們用英語交談,並且體驗歷史悠久卻仍然有趣的茶屋遊戲。

穿著湖綠色長擺和服的藝妓靜靜地坐在屏風一角,指尖的琴撥伴隨著呼吸的頻率在弦上躍動,古典的樂聲悠然乍起,模樣嬌俏的年輕舞妓憑借著屏風旁微弱燭光,轉動著手中折扇,翩翩起舞。琴聲悠揚處,折扇在手中如春風落花般輕轉;琴聲纏綿時,折扇將舞妓刷得粉白的臉與豔紅的唇遮起,無盡情意在半遮若掩時悄然流露。

華麗夢幻的花街世界

一曲舞畢,眾人無不癡醉,日本舞蹈的精髓就在於不需要歌詞、也毋須表情相佐,舞者運用手勢、身段與折扇等小道具,便能傳達出春花秋月等季節遞嬗、貪嗔癡怨等人間情感。京都的舞妓與藝妓身為傳統藝術的傳承者,無不精擅舞蹈與琴樂等技藝,平時還要學習茶道、花道,將日本傳統文化之美薈粹於一身。

京都的藝妓文化,起源於16世紀中旬的祇園八坂神社前,當時在神社參道兩邊有許多接待香客的茶屋,為了招攬客人,茶屋的侍應生配合著三味線的曲調跳著舞蹈,漸漸地在祇園一帶形成花街,現存於京都的花街有六處,分別是祇園甲部、宮川町、先斗町、上七軒、祇園東、島原,各大花街每到春舞季節都有大型公演,讓遊客有機會親睹華麗的京舞。

幽玄似幻
透過學習一段能劇
領略日本美學的內在精神

舞台上戴著古老面具的表演者,在莊嚴的箏鼓絃樂伴奏中,吟頌著就連日本人都覺得誨澀的歌謠詞曲,但若從難以理解的吟唱中跳脫,單單注意表演者的優雅姿態與嚴謹卻流暢的動作,不難發現無處不是精粹的「戲感」,讓人瞬間被勾了魂,著了魔。

戴著面具,一舉一動都流露出莊嚴幽玄氣氛的能劇,向來是日本傳統文化中最難被理解的一種。其實,從能劇的謠曲能一窺日本和歌與漢詩之美,舞蹈中則內含著茶道的精神,難怪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無形文化遺產,備受世人尊重。為了讓一般人也能輕鬆地接觸到優美的能劇,年輕一代的能劇師開始用英文開設小型體驗課程,在京都的一隅默默努力著。

透過能劇通曉日本美學

看NHK大河時代劇時,常可看到戰國時代的劇情中出現能劇表演,尤其是戰國梟雄織田信長特別鍾愛能劇,幾乎每一位飾演織田信長的演員都要哼唱信長最愛的那段能劇歌詞:「人生五十年,與天地長久相較,如夢又似幻;一度得生者,豈有不滅者乎?(人間五十年、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、夢幻の如くなり、一度生を享け、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)

古稱「猿樂」的能劇,是始自一千三百多年前平安時代的日本傳統藝能,到了明治時期與狂言合併總稱為能樂(中文稱之為能劇),平安時代原是為了表演給皇室貴族娛樂的戲曲,在西元12世紀時普及於民間,成為寺廟神社舉辦法會祭禮時用以祀神的一環。

 

 

欲知更多精采內容,請看本期az旅遊生活。